走进无人区最新未删节在线阅读免费下载 |
![]() |
|
古城小说网 > 经典名著 > 走进无人区 作者:佚名 | 书号:40090 时间:2017/9/13 字数:7564 |
上一章 极南征长,里万雪冰 下一章 ( → ) | |
李庆国1990年3月3⽇,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世界:际国横穿南极陆大考察队经过7个多月艰苦跋涉,徒步行进近6000公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不使用机械横穿南极陆大的壮举,于当地时间下午7时10分抵达“终点”——南极东部的前苏联和平站。 各国的报刊纷纷刊登了这支考察队的6名队员在极地的合影:他们⾝穿防寒服,各自都手持自己家国的国旗,面露胜利的微笑。其中五星红旗格外引人注目。持旗的这位戴眼镜的⾼个子就是秦大河——国中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研究员。 3月下旬考察队来到巴黎访问时,我有幸见到了这位服征南极陆大的英雄。他征尘未消,脸上冻伤的瘢痕仍明显可见,消瘦了十几公斤的⾝体也还没有完全恢复。 一谈起横穿南极陆大的艰辛历程,他就按捺不住奋兴和 ![]() 与南极“有缘” 南极,这个到处是冰雪的银⾊世界,神秘而又富于魅力。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南极更是一块宝地。它是研究地球气候与环境变迁的独一无二的最好场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为了深⼊探索这块陆大的奥秘,一支由中、美、苏、法、英、⽇6个家国的6名队员组成的际国横穿南极考察队,仅仅靠着滑雪板,带着运载物品的狗拉雪橇,于1989年7月28⽇从南极半岛的端顶出发,开始了举世瞩目的南极“长征”。秦大河就是这支“长征”队伍中的一员。 秦大河于1947年1月4⽇出生在我国大西北⻩河之畔的兰州市。大河这个名字似乎从他一出生就把他和对大自然的探索联系在一起了。1965年他考⼊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可是还没读完一年级,10年动 ![]() 1988年4月,秦大河正在国中南极“长城站”负责越冬考察队工作。在一次与国內的通话中,他得知国中应邀参加际国横穿南极考察队后,立即⽑遂自荐,要求作为国中队员参加际国多国考察队。但由于当时正式人选已定,他只能作候补人选。 出许真是因为大河与南极冰川有缘吧,原定人选因病不能参加这次际国考察,他幸运地由候补“转正”了。1988年12月下旬,家国南极考察委员会把这个决定通知了当时还在长城站的秦大河。1989年1月,他离开长城站回到国內,着手进行准备。 “武装到牙齿” 秦大河只在家里住了10天,便匆匆赶到国美北部与加拿大 ![]() 际国考察队为横穿南极选定的是一条最为艰难的路线,所以每个队员必须在体力、精神和技术上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強化训练的主要项目是滑雪和驾驭狗拉雪撬。 当时那里是隆冬季节,气温低达零下38摄氏度。考察队员们每次外出训练连续个把星期,⽇行30至40公里,夜间就在冰天雪地里钻睡袋休息,连帐篷都没有,十分紧张、艰苦。在此之前,其他5名队员都早已在格陵兰大冰盖地区进行过2700公里的训练,而这些对秦大河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他必须从头学起,所以,他的任务更为艰巨,训练实际上是对他能力的检验。 训练期间,队员们还接受了严格的体格检验。秦大河1。84米的个头,82公斤的体重,很壮实。然而没想到,在检查牙齿时却发现了问题。口腔內科的大夫说必须拔掉5颗牙。否则就不能参加考察队。大河无奈,只好答应拔牙。谁知到了口腔外科“狠心的”大夫又把要拔的牙齿数量增加了一倍。大河想,拔5颗牙都是硬着头⽪答应的,要拔10颗怎么得了?但医生的态度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要么拔牙,要么别去南极。大河横穿南极的决心已经下定,只有豁出去了。就这样,硬是一下子拔掉了10颗牙,换了假的。他笑着说,为参加这次考察,可真是“武装到牙齿”了。不过他认为医生的做法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如果牙不好,万一在横穿南极途中疼痛发炎,就毫无办法。只要两顿饭吃不好,在那种体力消耗极大的情况下,立刻就会无法坚持。 打胜第一仗1989年7月26⽇,际国横穿南极考察队全体队员从国中的长城站飞抵位于南极半岛拉尔森冰架北端的出发地点——海豹冰原岛峰。7月27⽇,队员进行了数公里的试行。28⽇当地时间上午9时正,6名队员、41条经过3年训练的爱斯基摩种狼狗拉着3个雪橇,正式踏上了横穿南极的征途。 在开始阶段,人和狗在体力和其他方面都需要有个适应过程。恰好头几天的天气很好,为考察队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加之当时南极正值寒季,夜长⽇短,考察队每天仅行走4至6个小时,因此第一个星期进展比较顺利。只是秦大河并不像他的队友那样轻松。由于他滑雪技术不佳,为跟上队伍,前几天他实际上不是在滑雪,而是在快步行走。队友们开玩笑地说他滑雪时像个“优美的舞蹈家”。可是他这样却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体力。因而感到十分吃力。有时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 ![]() 一个星期后。他就能连续滑雪了:第一天连续滑一小时,第二天两小时…滑雪时间逐⽇增加。到8月中旬,他终于可以和其他队员一样,全天全程滑雪了。他以意志和汗⽔打胜了冰雪长征途中的第一仗。 严峻的考验第一个星期的平静天气结束后,接踵而来的是暴风雪、冰隙区和低温。考察队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 8月4⽇,一场強烈暴风雪袭来,持续了两天两夜,风速⾼达35至40米每秒。两个月內风速超过120公里每小时的⽇子竟有1/4。雪层常常达到一两米厚,有时几乎把狗埋在雪里,使得考察队无法前进。暴风雪来临时,天昏地暗,能见度极差。队员们有时连走在前面的雪橇都分辨不清;晚上从一个帐篷走到另一个帐篷都必须用绳子拴在⾝上,否则就会 ![]() 从8月下旬起,考察队在南极半岛进⼊了这次横穿 ![]() 冰隙是因冰川的各个部分运动速度不同而造成的裂 ![]() 恶劣的天气和自然条件,使考察队的行进速度大受影响,有时一天只能前进两三公里。因此通过南极半岛的时间要比预定计划慢得多。而这次横穿南极的最后一段路线将经过气温最低的“寒极”地带。为避免在南极的寒季(每年4月至10月)通过这一地带,遇到特别低温而使整个计划失败,必须采取措施把耽误的时间追赶回来。考察队经与设在智利蓬塔阿雷纳斯的大本营和在法国、国美的协调办公室联系,最后决定把雪橇的运载重量减到最低限度,把一切能扔的物品,包括备用的帐篷、睡袋、甚至替换的內⾐及部分科学仪器全都扔掉,轻装前进,务必赶在寒季到来前抵达目的地。 10月中旬,考察队到达雷克斯山区,在接近赛普尔时,气温低达零下35到40摄氏度。从东边刮来的极地大风正好 ![]() 一天下来,队员们的脸都肿了,每个人都有冻伤。6人中只有秦大河戴眼镜,脸部无法包严,金属镜架又特别凉,回而伤得比别人更重,尤其是鼻梁和眼⽪处总是旧伤未好,又添新伤。有段时间他⼲脆不戴眼镜,只戴防风镜,可这样又看不清前面的人和路。后来他⼲脆从⾝上穿着的特制绒 ![]() 顺利过极点考察队11月7⽇到达爱国者丘陵,走完了第一段2100公里的艰难路程。这个时间比预定计划晚了25天。秦大河和其他队员一样,虽然十分疲劳,但决心接受新的挑战,争取时间,及时到达极点。他们确定了无论如何要在40天內赶到极点的“绝对目标”。 11月10⽇,考察队重新踏上征途。暴风雪仍然是那样无情。虽然暖季已经开始,但最⾼气温也只有零下27摄氏度。最低温度则低达零下40摄氏度。考察队员们知道,现在需要的是抢时间。秦大河同队友们带着冻伤,天天 ![]() ![]() 到达极点,表明考察队已取得了初步胜利。而且追回了在南极半岛失去的时间,使完成横穿任务的前景更为乐观。 12月15⽇,考察队从极点开始向苏联东方站进发。从极点到东方站这一带一直被视为“不可接近的区”,过去从未有人徒步经过这里。1959年至1960年暖季,苏联曾派一支机械化考察队进⼊该地区。他们的结论是这里气温太低、雪太松软,如徒步进去,很可能有进无出。东方站的温度平均在零下50摄氏度左右,还曾记录到零下89。9摄氏度的绝对最低气温。被称为世界之“寒极”。但是考察队的队员们并未被吓倒,他们加快步伐,兼程前进,仅用35天就走完了1400多公里的路程,于19 90年1月18⽇到达了东方站,平均每天行程40公里。他们的胜利向世界宣布:“不可接近的地区”是可以接近的。 抱病上征途秦大河在考察队负责采集冰雪样品等科学考察项目。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考察队员们每天早晨5点半起 ![]() 考察队离开极点后,进⼊“不可接近地区”。这对秦大河来说,可是个绝无仅有的好机会。因为在这里采集雪样最为理想,雪样未受任何污染和⼲扰,是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他决定好好⼲一场。 12月18⽇,考察队来到极点以东约500公里的地方。秦大河不顾劳累,一口气挖了个两米半深的雪坑,开始进行观测、采样。由于采集雪样要避免污染,人手不宜多,所以他一直一个人⼲。他全神贯注地在坑里连续工作了七八个小时,早把寒冷、疲倦置之度外。可是,当他工作完毕时,他已经全⾝发软、毫无力气了。英国队员萨默斯把他拉出雪坑。当夜他就开始发烧。第二天,队友们提出应该就地休息,但大河没有同意。他想到,这里是从未有人涉⾜的危险地区,如遇到恶劣天气,停一天也许就会耽误10天,影响整个考察计划的完成,因此无论如何也要坚持继续前进。 于是,他虽然发着烧,仍咬紧牙关,跟着队友们上了路。 途中,队友们多次劝大河休息。但他表示,考察队规定每天走満20英里(合32公里)的任务必须完成,否则他就不休息。走到18英里时,他实在支持不住了,只得把 ![]() 低温与饥饿从东方站到南极陆大东部的苏联和平站,是这次横穿南极的最后一段路程。这个地区的气温低,寒季比南极其他地区来得早。考察队1月18⽇抵达东方站时,气温约为零下40摄氏度。而两周后抵达苏联共青团站附近时,气温更降至零下49摄氏度,是这次考察队横穿征途中所遇到的最低气温。 6名考察队员晚上分成三组休息,每两人一顶帐篷。帐篷內使用⾼纯度⽩汽油取暖和做饭。当野外温度为零下25摄氏度时,帐篷里的温度可保持在零下2度左右。但外面气温如下降到零下40摄氏度,则帐篷里就只有零下10摄氏度。在这种情况下,早上睡醒后起 ![]() 在探险考察过程中,队员们因为每天要在低温条件下长时间滑雪,所以体力消耗特别大。途中吃的主要是一种庒缩⼲粮,热量很丰富。按规定,每人每天必须保证6000大卡的热量。但队员们还是常常会产生一种特有的饥饿感。在遇到特别低温时,这种饥饿感就更加明显。大河说,那时肚子就像是填不満的无底洞。他一顿饭可以吃4块牛排,重1/4磅一块的⻩油一次就得吃一块半, ![]() ![]() 最后的冲刺为避免在低温地区遇到过低的气温而使横穿南极计划受挫,考察队速加前进。 队员们和狗拉雪橇都在以每天40公里的速度向东滑行,位⼲印度洋之滨的目的地越来越近。2月14⽇,越过苏联少先队站后,地势骤然下降:考察队开始向海边迈进了。 队员们已能感觉到海洋的影响,气温也在上升。但是,在南极半岛曾遇到过的那种暴风雪和冰川裂隙又随之而来。风雪 ![]() ![]() 离目的地和平站还有26公里,只剩一天的路程了。在这最后时刻,突然发生了惊险的事情:⽇本队员舟津圭三失踪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使他无法辨别帐篷的位置而 ![]() 大家都松了口气。这时,再也没有什么障碍能够阻挡这支际国考察队了。6名队员经过最后一天的冲刺后,终于走完了全长5986公里的路程(预测距离为6300公里),于1990年3月3⽇当地时间下午7点10分全安抵达这次横穿南极活动的目的地——苏联和平站,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南极陆大上的“万里长征”。秦大河与5位队友一个个象征 ![]() “我是普通人” 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与险恶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顽強搏斗200多天,行程逾万里,其艰险程度可想而知。考察队的队员们在巴黎向各界介绍他们横穿南极经过的时候,都毫不讳言地承认,这次考察“太艰苦了”。考察队队长、法国医生让。路易。艾蒂安在谈到考察队的艰难遭遇时, ![]() 奏大河说,这次横穿南极,更多地是靠毅力完成的,而不是靠体力完成的。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由于出发前训练时间短,他遇到的困难比别人大;因负责科学考察项目,他要比别人做更多的工作。但是这些对他来说都算不得什么。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参加横穿南极考察,总要作出牺牲。在横穿南极的7个多月里,他的体重从原来的82公斤减轻到69公斤,脸上冻伤的痕迹很久未能消退…他确实是凭着坚強的毅力和顽強的意志,克服了无数困难,才胜利完成这次考察任务的。 横穿南极考察结束后,见到秦大河的人都称他为“勇士”、“英雄”,但大河却表示:“我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不是什么英雄。我参加这次活动不是为名为利,而只是想通过考察尽可能多搜集有价值的科学资料,为我国和世界的南极研究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次横穿南极途中,他一共采集了800多瓶雪样,获得了大量有关南极冰川和气象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对于我国今后的南极研究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他说,国中在南极研究方面已有较好的基础,但还应该作出更大的努力,使我们国中人在际国南极冰川研究这个舞台上也能拿出一些权威 ![]() 秦大河为能参加这次南极考察而自豪。他曾多次表示,他参加这个考察队不仅代表国中,也代表海外所有的华人,代表着发展国中家。他用自己的杰出行动证明,他这个代表是当之无愧的。他受到了国中 民人和全世界民人的尊敬。 wWW.gGcCxs.Com |
上一章 走进无人区 下一章 ( → ) |
《走进无人区未删节》情节环环相扣、逻辑严谨,是一本十分精彩的小说,古城小说网免费提供佚名作品集走进无人区最新章节 |